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。
文章于 2022年4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用户删除
文/地产八卦女 陈庆 作者微信号:chenqingdaguanren
01
最近,兰州、衢州、福州、大连、秦皇岛等城市纷纷放开限购,很多人都说:
5天5城政策放宽,时隔七年,地产新一轮周期开始!
诡异的是,这次政策反转,沉寂多年的地产股反应强烈,但朋友圈的中介、置业顾问都少见讨论。
我犹疑的问了一个朋友,对方回答:
我的工资、年终奖都还没发,哪有心思关心股价?
02
是啊,当下地产的问题,不在于政策,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钱和信心的问题。
为什么这么说?虽然国内政策放松,但地产想回到五年乃至七年前,至少有三大难关要过:
(1)房企债务续期,特别是美元债续期的问题
自恒大危机后,中国开发商进入全球债市的渠道基本被切断。
据统计,2022年以来的1季度,国内开发商在境外仅完成2笔高收益美元债发行,总金额不到2.95亿美元,同比降幅为97%,创下历史记录。
相比之下,去年一季度,国内房企共发行30笔美元债,总金额超过87亿美元;据野村(Nomura)经济学家估计,截至2021年6月份,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借款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。
▲在全球债券市场上,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突然败落感受最为强烈。目前,美元收益率指数,已经高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高点,这意味着开发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借款成本,已跃升至历史最高水平。(数据来源:FT财经)
▲当然,国内开发商拥有众多资金来源,离岸债券只是其中一个融资渠道。但从债券归属看,境外债务仍然占到了房企债务的30-40%,比重很高。
由此,没了美元债,开发商融资就好像断了一条腿。
而当美元债渠道堵死,借新债、还旧债的路子走不通,房企只出不进,就只能更加依靠国内融资。
问题是,如此巨大的融资需求,光靠国内融资又如何补得上?
值得细说的是,因为暴雷频繁,境内银行机构早已是惊弓之鸟,虽囿于政策同意放贷,但各条线人员都要求程序合规,宁可从严,不可遗漏。“监管部门对发债放贷管控方式没有变,甚至更加严格,以前发债规模、放款多少都可以谈,现在所有房企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来”。
▲之前,只要项目有利润,银行等机构就直接批贷了。现在,银行不仅要看项目乃至集团的报表,还要求放款比例和工程进度一致——以前开发商只要口头说明或拍照证明楼栋建到多少层即可,但现在银行会自己到工地用无人机拍摄。
因此,尽管从政策端来看房企融资破冰,但整体融资形势仍不可用“暖”来形容,距离房企融资恢复到正常水平仍有距离——很多房企仍然很缺钱。
而房企缺钱,也即意味着地产从业者,包括中介、开发商职员,也都很缺钱。部分房企甚至连员工的工资、年终奖都发不出。
那么房企缺钱、地产人缺钱,跟地产行情有什么关系?
事实上,地产行情本质上地产人发动的(包括中介),因为资源和信息临近的关系,地产人在买房方面的嗅觉总是快人一步;
同样的,如果地产人收入没有了保障,连地产人这个群体都不再买房,房价行情就很难持续。
总体而言,过去二十年,买房最多的群体,仍然是地产行业内或地产行业周边群体,如果这个群体买房动作熄火了,地产行情是很难发动的。
03
刚才我们说了“美元债渠道断流——房企缺钱——地产人缺钱——行情持续困难”的逻辑,总体看,只有动用行政和财政手段,为境外美元债托底,确保到期付息的节点不至暴雷,才能重塑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房企的态度。
但说实话,让财政为房企美元债托底,这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因此,美元债问题,仍然是一道难解的题,一部难念的经!
接下来,再讲讲地产面临的第二大问题:
(2)疫情期间,居民的杠杆问题
坦白说,支撑楼市的第一要素,并不是居民平均收入、房价收入比等等,这些指标只是用来衡量这个城市房产市场是否健康时才有用。
真正支撑楼市的,还是居民信贷。
近6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约为70%,年均增长约4.4个百分点,增速很高。但由于我国住房贷款首付较高,新房和二手房首付比例是30%-70%,而发达国家(澳大利亚、美国、日本等)的首付在10%左右,所以从绝对值看,中国居民杠杆率绝对值却又并不高。
▲中国居民杠杆率,绝对值并不是最高的,但抬升速度是最猛的。从2000年不到5%,增长至当前的62.2%,已经超过了德国的水平,与日本较为接近。(数据来源:大碗楼市)
那么这是否意味着,当前继续加杠杆,是有相当充足的安全垫?
其实不一定。中国居民杠杆率虽然低过韩美日等发达国家,但人家早就富了几代,上一代父辈祖父辈也都加过杠杆,所以整体居民杠杆率很高;
而中国居民刚富了一代,父辈祖父辈基本没有背负杠杆,也正是这几辈人,把中国居民的杠杆率拉低了而已。
倘若单论年轻人杠杆率,按照当前90后、00后动不动就梭嘿的赌性,你觉得中国年轻人杠杆率会低过韩美日?
而另一方面,就算中国年轻人的杠杆率还有操作空间,但疫情当前,也大大限制了加杠杆的可操作性。
坦白讲,房地产救市本来已经按部就班的启动了,可惜被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,就连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,城市说封就封,物流说断就断,企业说停就停,而且裁员声此起彼伏,这个时候个人基本生存都成问题了,谁还有心情关注房子的事情,收入的稳定性都没有保障了,谁敢用杠杆按揭买房子呢?
以前的房地产火爆也是建立在未来预期良好的情况下发生的,现在这个时候,就显得信心是多么珍贵了。本来稳定房价就不容易,现在被这次疫情又深深伤害了一次,想要让年轻人继续加杠杆,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力气了!
当然,按照香港那种反人性的控制房价精准维持极限,精准算计年轻人的首付承受力(极限高了年轻人就100%放弃、极限低了又没法100%激发年轻人的能动性),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也确实还有加杠杆的空间。
香港的房价公式:
首付=中产父母30年平均积蓄*2*1.5。
未来30年每月房贷=(中产平均收入-1500)*2
解释下里面的常数:
*2=父母有两位嘛。
*1.5=父母又不是行将就木,虽然老了,还是半个劳动力。
-1500=除了还房贷,留1500港币的基础生活开支。
*2=夫妻有两位,男女平权,夫妻同心,其利断金。
不得不说,这才是地产调控集大成的智慧结晶!按照这个思路,以一对北京情侣为例,如果共同买房,按照北京父母30年积蓄平均100万计算首付能力是:100万*2*1.5=300万
按照北京购房群体平均月薪15000,计算未来30年每月房贷:(15000-1500)*2=27000元
按照5%按揭利率,30年等额本息,对应贷款金额大概是500万元。
也就是说,按照香港算法,北京情侣共同买房,依靠家庭支持的极限是800万元的房产。
而目前,北京上车盘套均总价仅仅350多万,北京追至香港的水平,空间还是有的。
▲一二线城市刚需客群上车盘套均总价(数据来源:贝壳研究院《2021城市刚需购房报告》)
04
刚刚我们说了美元债的问题,也说了杠杆的问题。美元债问题不好解决,杠杆问题,如果管理层非要继续加杠杆,咬咬牙,空间还是有的。
但是,就算解决了房企融资美元债问题和居民杠杆问题,地产行情要发动起来,还要解决最后一个问题:
(3)挂牌二手房巨额存量问题
地产行情的发动,从来就不是单靠一手房就能起来的。尤其是现在进入改善时代,想要把地产行情拱起来,必须也要激活二手房。
这是因为,很多人买房子,其实并没有多少余钱,大多都是卖掉小的、旧的房子,再拿着卖房款做首付——这就是置换。
然而,挂牌二手房巨额存量问题,不可小觑。
制图:城市财经;数据:链家网、媒体公开数据等
可以看出,光是挂牌量超过10万套的城市就有11个,其中不乏网红城市。
而再看主要城市每万人挂牌量,杭州、南京、武汉等城市,仍然名列前茅。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这些城市大都是过去房价疯涨、投资客蜂拥而上的城市。如今要重新激活房价行情,也势必要把这些二手房挂牌量“消灭掉”。
问题是,这些巨额的二手房挂牌量,因为前一轮行情终结而出现,现在想要将其“消灭”,未来会不会出现更巨额的二手房挂牌量?
就好像去库存一样,库存越去越多,二手房挂牌量也越来越大,行情要启动,如何激活这些巨额的二手房挂牌量,也是一个问题。
最后总结一下:
一,美元债融资渠道关闭,单靠国内金融机构,有点独木难支。而地产行情发动,是需要房企融资配合的;
二,很多人都失业了,尤其是地产人,没有地产人带头买房,在疫情肆虐的当下,很多人对还20、30年贷款感到忧虑;
三,房价的起点也不同了。如今这个价格,继续加杠杆,需要的资金量远超过往,光是一二手置换所需的资金就是天量。盘活二手房市场、激活行情,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。
由此,虽然政策放松,但地产不解决这几个问题,想要重回2015年的翻倍行情是很难的。当然保值增值还可以。现在城镇化率到了64%,单纯依靠人口红利、加杠杆就能激活地产行情的时代,已经过去了。
其他
虽然政策放松,但地产还有这3大问题!
问题是,如此巨大的融资需求,光靠国内融资又如何补得上?
未来30年每月房贷=(中产平均收入-1500)*2
解释下里面的常数:
*2=父母有两位嘛。
*1.5=父母又不是行将就木,虽然老了,还是半个劳动力。
-1500=除了还房贷,留1500港币的基础生活开支。
*2=夫妻有两位,男女平权,夫妻同心,其利断金。
可以看出,光是挂牌量超过10万套的城市就有11个,其中不乏网红城市。